──我們前進,我們相遇,我們注定彼此,撞擊。──
從一個大都會裡的失車案件開始,引發一連串的連鎖效應,沒有誰在其中,卻也無法撇清關係。社會充斥著太多的不如意。麥特狄倫 Matt Dillon嚴重對黑人有種族歧視,然而卻十分孝順父親。看似歧視的骨子裡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尊敬與看重,很難去解釋這其中的道理,然而當我們真的需要援助時,往往伸出手的是那個罵你最多、嫌你最多、最瞧你不起的人。推你一把入深淵的,則也許是那個表面對你沒有特殊看法以及以為是秉公處理的那位,實則是深處裡歧視最重的。
以車禍為中心點放射成許多支線便是此部戲的重點,看似不相連的部分都是息息相關的線索。一個大故事裡有不同的小故事在滾動,經由彼此間的相互撞擊而將火花堆高,累積成一個不相連卻緊扣的人生。我被撞得七暈八素的,每句台詞與對白都是經典,不是那種流傳萬世的句子或是警語,而是撞擊進心靈的深處,所反彈向上的一種共鳴,由不得不承認,表面的平和底下是暗潮洶湧的浪濤,不過在等一個契機,爆發。我對劇中珊卓布拉克 Sandra Bullock的表現還蠻喜歡的,她演活了神經質的檢察官妻子一角,精神上的潔癖,卻也曝露她極端不安的情緒。我們都只看到表面而已,我不知道你說愛我之後,轉身是否對著別人的臉朝我的照片吐口水?
“這是一種碰觸的感覺,走在現實世界的任何一座城市裡,你會被別人撞上,或者是和別人擦身而過。在洛杉磯,沒有人會碰觸你,我們總是躲在金屬和玻璃後面,大概是因為太想念那種碰觸的感覺了,才會彼此互撞,只為了重拾一點感覺。”(他撞到頭了。)
看的當下湧入太多情緒與想法,甚至還有憤怒,當你知道這不是他做的或是這不是事實。然而並不是隨時每個人都處在這種理解以及知道的情況下,於是成見可能影響判斷力,先入為主地認為就是怎麼樣或是如何如何。丹尼爾是個黑人鎖匠,他發現女兒躲在床底下聲稱聽到家門外有槍聲而嚇得半死。丹尼爾說他們現在住的區域比以前好,並給了女兒一件隱形又無法穿透的斗蓬,繫在她的脖子上,從今以後都沒什麼好害怕的了。(妳記得在妳女兒五歲時,再繫在她脖子上。)當槍聲響起,我的心臟也爆破了,還以為魔法要失效了……(她是天使,她是我的天使,我的天使。)
”唯有恐懼本身才真正令人恐懼。”
在永無止盡又看似不可避免的撞擊之中,擦身而過很可能引發打鬥而受傷,而被人碰觸則是一種瘋狂的行為,而不再是表示親密了,撞擊儼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你,是否習慣了被撞擊?(你讓我丟臉也讓你自己丟臉了。)
每一段故事裡都有一個傷心點。外來移民(尤其是不同於美國人膚色的)者在美國生存的心酸、其實是自卑卻將自傲與什麼都懂掛在臉上的黑人混混、看似歧視卻未必的無賴孝子警探(其實我真的被麥特狄倫的演出震撼到了,你是真的從骨子裡歧視黑人,還是入戲到了西恩潘的程度?我在他以公務之責卻行性侵猥褻之實那幕,真的感覺到了一種羞辱與憤怒,那已經不是掉淚可以形容的無奈了,有一種從骨子裡透出的本能告訴我:閹了他。然而在事件女主角車禍中,他奮力去營救她時,我幾乎要崩潰,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懷?)、一個老將自己推出圈外的黑人高級警官(他與女友在做愛過程中接到母親來電:媽,我現在不方便說話,我正跟我的白人女友做愛。一種諷刺與無奈自螢幕裡透出硬生撞倒我。)、誤以為女兒中彈的貧窮黑人與搭菜鳥警探便車而只是要掏出口袋裡小人偶卻被誤以為要掏槍(或武器)的黑人小混混……
監獄裡,黑人坐牢是白人的8倍。從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上研究,是誰造成這樣的數據?而又是誰讓這種不恆等的數據持續在故事裡撞擊每一個路過的人?是我嗎?還是你?是我們無法放下與相信的執念吧。(黑人真討厭。)檢察官問黑人警官:你怎麼說我就怎麼答……(你看到了嗎?警官自己臉上的那神情?比哭還難看。)
對於演員的演出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因為每一個人的撞擊都到達了一種極致,我被拉扯之後再放開,已經無法完整了。倒是覺得張力還不夠,這裡不是指劇情的放射狀,而是故事與故事,陌生與陌生之間的連繫。有斷層了,讓階梯的高度不一,有時得抬高整隻腿才能跨過,有時卻只是橫越就到達了。(清楚點說就是撞擊的力度不夠,這是戲劇,若沒有一定程度火花的燃燒,就可惜了引燃的源頭了。)小地方不說,有時處理某些畫面與情節太過細膩之後,就容易忽略了整體上的和諧感而造成有些頭重腳輕,或是虎頭蛇尾了。此片倒是沒有這些現象,只是濃縮的36小時裡,有些部分還是處理得不夠完美,至少我認為是可以更好的,以彌補劇情影片在一開始就已經不夠活躍的生存力。
就在人生與世界裡持續進行的發酵與改變仍然不斷地邂逅下一個撞擊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